星期二

台灣大選隱含「新國家建構」很危險

台灣大選隱含「新國家建構」很危險

世界日報社論
January 12, 2016, 6:10 am 20696 次
再過四天,如不發生重大意外,台灣又要「變天」了。藍綠換黨執政,兩岸即將進入風雲變幻難測期。距5月20日新總統就職還四個多月,國會立院如由綠營占多數,或民進黨結合小黨成多數,新民意壓倒舊民意,意味國民黨的內閣施政可能提前告終,不能再推動重大政策,也意味兩岸提早步入震盪期。
從宏觀看,這次變天不同於2000年陳水扁意外當選執政。那時「朝小野大」,國民黨仍占立院多數,足以牽制陳水扁作為。但這次,民進黨不僅將贏得總統大選,在立院如占多數,就是「完全執政」;如透過跨黨結盟達四分之三多數,即跨越修憲門檻,「理論上」就可修憲變更國號、主權,走向法理台獨。但「實務上」,這是台灣和綠營都不敢走的路,因為它意味迎向戰爭,北京反對,華府也不會坐視。
大選後蔡英文執政,真正的變化何在?馬政府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日前撰文,指如果民進黨總統、立法院雙贏,就不僅是「又一次政黨輪替」而已,而是台灣政治的結構性翻轉,代表60多年來,從冷戰對抗、兩岸分治進入新的國家建構時期。支撐的力量將從美國圍堵政策,轉成兩岸和解,再變成所謂「台灣民意」;兩岸對抗主體也從共產黨與民進黨,擴大到「中國人」與「台灣人」。
大陸的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郭震遠也認為,蔡英文執政如推動「和平台獨」,兩岸關係將質變,發生新的嚴重對抗,而不是「冷和平」。兩位學者的描述其實有不謀而合的重疊:就是藉民主選舉,建構新國家認同觀,台獨或獨台理念合而為一,借「中華民國」為殼,實行實質獨立。「和平台獨」不須宣布、不改變現狀,是這場大選最爭議的敏感話題,綠營只做不說;北京不願見,但也不能立即強烈回應。
陳水扁執政後曾說「台獨不可能就是不可能」。但如今,參與策劃「兩國論」的蔡英文正挾「台灣民意」高支持度,變不可能為可能。迫於現實,她會繼續支持兩岸交往,但你是你、我是我。她說「九二共識不是全民共識」,所謂「現狀」,只承認1992年兩岸曾協商「求同存異」現狀,根本沒有「九二共識」。關鍵就在「一個中國」,綠營連「各自表述」都不願意。
蔡英文執政,可能用中華民國這個殼,改變中華民國實質內涵,利用馬政府與大陸建構的「現狀」,從內在發展另一個新國家,國號還叫「中華民國」,但認同對象不再是憲法的「固有領土和主權」,李登輝任內修憲的前言「國家未統一前」的前提,也將束諸高閣。有民氣支持,國際大戰略依靠,她可能走得比陳水扁更遠,但手段會更陰柔、身段更柔軟,力求表面上不跨越中美的紅線。
這股民氣使許信良、林濁水等民進黨「理論大師」說,民進黨將連續執政20年,而國民黨可能解體或20年內翻不了身。蔡英文新書《英派》自序的第一段只有一句話:「想想看,20年後的台灣,會是個怎麼樣的國家?」說明她的動機和構思。
國號不變,但實質性的新國家建構行動,用「民意對抗強權」、「民主力量對抗中國強勢軍事和經貿壓力」,從太陽花學運反中國、反課綱、台獨黨綱不改一以貫之。蔡英文執政,很可能借公民教育,把本來北京理解也不反對的「台灣意識」,慢慢被台獨理念浸蝕融合,轉換成「台獨意識」,成為年輕世代的基因。她所謂「天然獨」,大概就是指這個。或許這是一種「新」台獨的嘗試。
香港、台灣近年「拒中、去中國化」風潮,美中日在東亞戰略競爭,大陸內政面臨許多新難題,都讓綠營憧憬大選後發展「新國家」將有戰略機遇期。台灣「和平現狀」下發展台獨,既牽制中國,也符合美日利益,構成「和平台獨」有利條件。
北京如何看待綠營執政,有無觀察期?除非蔡英文戲劇性轉彎,承認「九二共識」,否則目前兩岸風平浪靜的表面,可能只是假象。大陸今年甚少公開評論台灣選舉,軍事威嚇會讓台灣民心流失,留下永久創傷,但解放軍日前在福建漳州登陸演習,去年7月朱日和演習模擬台灣總統府斬首行動,都顯示對台政策操作比以前細膩,兩岸隱藏的潛在風險不比以前小。
「天然獨」和「中國夢」的碰撞即將開始。蔡英文贏得愈多,實現目標的動機和籌碼愈大,後果就愈不可測。而北京如何回應,外交、經貿、軍事等籌碼必然蓄勢待發,震盪何時到來,就看蔡英文當選後的回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