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五

兩岸將共建華文資料庫

(世界日報記者陳洛薇、李明賢台北21日電)兩岸文化「雲端」相見!馬英九總統在就職兩周年時提出「六國論」,宣示「文化興國」,行政院前院長劉兆玄承馬英九之命,親自「登陸」為兩岸文化搭橋,未來兩岸將共同建構「中華語文雲端資料庫」,並合辦「閩南文化節」,一年在台灣,一年在大陸舉行。
劉兆玄接受本報系聯合報專訪表示,馬英九主張兩岸合編「中華大辭典」後,他向馬英九建議,運用雲端運算概念成立「中華語文雲端資料庫」,可不受時間、空間限制更新資料庫,資料庫還有自動協商機制,將正體、簡化常用字及字義、唸法並列,共2000多字。
劉兆玄指出,兩岸將成立對口單位,大陸方面是「中國辭書學會」,台灣這邊正向內政部申請成立「中華語文學會」,6月大陸有關人員可望赴台,雙邊訂出規範、品質控管,今年底可望把架構做好試行。
劉兆玄說,一旦兩岸出現新詞或新科技名詞,透過自動協商機制無法解決時,就會每年面對面協商,「這樣求同的機會愈來愈多,存異的機會慢慢減少」,未來年輕一代可在雲端找資料,認得兩岸常用字,差異就會慢慢減少。
他舉例,大陸的簡體字「愛」沒有心、「開」「關」沒有門,工「廠」裡面沒有機器,吃「麵」沒有麥,「宵夜」做得很「道地」,「夜宵」做得很「地道」,台灣的「脫產」大陸只是「離開崗位」。
更嚴重的是字義相反,在台灣稱讚一個人好「窩心」,在大陸可能會被揍一拳,因為在大陸「窩心」的意思是「揪心」;還有很多科學名詞也不同,「矽膠」在大陸稱「硅膠」。劉兆玄笑稱,大陸人本來堅持「硅膠」比「矽膠」合理,但他只用一句話就讓大陸人服氣:「硅膠是日本人的用法」。
劉兆玄認為,未來這種文字差異可用演化、文化王道方式處理,「兩種都認得,最後就不是問題了」,這種自然演變不會碰觸政治,也沒有強迫性。